科幻,向文学舞台中心迈进(上)
    更新时间:2015-10-23     浏览次数:0

主流文学杂志《山花》从2015年10期开始连载张颐武、徐勇、郑军合作的《科幻文学与当下中国笔谈》。本网将郑军的原作分两次发表,供大家参考。原作名为《科幻,向文学舞台中心迈进》。

 

 


 

这几年我和主流文学界朋友合作搞科幻,包括写评论、协助组稿、进课题组搞调研等。我发现主流文学界朋友考察科幻,关注的总是科幻文学里不那么主流的作品。比如社会寓言作品,反乌托邦作品,或者同性恋之类的边缘题材。这些领域的科幻当然也有佳作,但它们在科幻文学里没有代表性。
这说明双方科幻的视角确有差距。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先讨论一下,怎么去认识科幻文学。

 

所有文学作品从主题上来看,都是在讨论人。所有文学作品从形式上来考察,都是在表现美。科幻在这两方面也不例外,只是它讨论的并非一般人性话题,而是科技进步背景下人性的变化。比如科学家内部的伦理,科技与社会的矛盾与合作,科技进步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科技对传统道德和社会结构的冲击等等。
 

用传媒学概念来说,相对于传统文学,这些都是新的议题设置。象《侏罗纪公园》这样的科幻作品,其主题是社会如何建立监控科技运用的机制。如果评论家不熟悉这个话题的来龙去脉,就只会把它当成一部怪兽片来看。
 

任何文艺最终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科幻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就是工业化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所以它诞生于最早工业化的欧洲。美国在二十世纪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后,这里也成为世界科幻的中心。中国百年来几次科幻创作高潮也都对应着科学事业的高潮:第一次出现在清末新政时代,第二次出现在建国后到文革前,第三次出现在文革后“科学的春天”时代,第四次则是高校扩张后的结果。
 

科幻文学所擅长表现的也并非普通的美,而是科技中包含的美学因素。一定要知道,科技成果进入小说、影视或者绘画以后,就成为一个审美对象,而不是一个认知对象。不管作者为了描写而使用多少科技术语,它首先是个艺术形象。当然,科幻作家也会描写人物之美、自然之美,但这些领域毕竟不是他们的特长。如果一个读者,包括文学评论家这样的高级读者,不能看懂科幻作品里的科技知识,就很难感受并欣赏蕴含在这些知识背后的美。
 

所以,科幻的读者往往有一定的理工科背景,这个文学门类的兴旺,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出现在高等教育普及之后。看看美剧《生活大爆炸》,你就知道科幻文学的读者是群什么人,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他们和传统文学的读者都有着很大区别。
 

上面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总结,并非定论。对于科幻艺术规律,主流文学理论并没给出答案。现今整个文学理论大厦都是在没有考察科幻的前提下建构的,所以不可能对它有什么研究。科幻文学界也没有现成答案,现今的科幻作家主要埋头于创作实践,理论自觉性远远不够。所以,上述问题我也只是把它们提出来,希望大家在考察科幻作品时一起寻找答案。


 

 

 

如果是不熟悉科幻的作家、评论家和读者想了解科幻现状,他们可能还需要知道一下科幻文学的历史,否则无从把握这种文学类型的今天。
 

无论中外,科幻文学最初是一群人文知识分子开创的。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早期科幻作家玛丽雪莱、斯蒂文森、诺奖获得者基普林,还有美国的爱伦坡等人都是文学家。凡尔纳的授业恩师是大仲马,后者认为他比小仲马更能继承自己的文学风格。
 

在当时,一些持反封建立场的人文知识分子把科技当成摧毁旧道德,旧社会的进步力量,把科技工作者视为革命同道。他们不仅关注科技,有的还参与实践,当时在欧洲上流社会,谈论科技也是一种时尚话题。
 

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初清朝新政时期开始,就有大批文人翻译科幻或者创作科幻。其中就有梁启超、鲁迅、老舍等文化人。他们并不是科技圈的人,除了鲁迅,其他人也未必真正了解科学技术,他们同样是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认同赛先生的力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群科技爱好者在美国聚集,一边讨论技术发明,一边讨论未来的社会变化。其中一个叫雨果根斯巴克的比利时移民借此机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科幻杂志,同道们从此有了发表园地,那算是科幻文学第二次诞生。
从二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一大批科幻作家,他们几乎都有理工科背景。阿西莫夫是化学家,海因来因做过雷达技术人员,克拉克是英国宇

航协会发起人之一。他们在创作时都遵循这样的脉络:先从科技前沿话题里寻找一个点子,幻想它们如何实现,再思考一旦实现后能对人性和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因此,从科技的角度谈论人性与社会,就成为科幻文学的主流议题。
 

这段历史叫做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它塑造了科幻文学的主流价值观,并为各国科幻作家,包括中国科幻作家所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两次科幻小说创作高潮,一次是五十年代,当时作者们还不熟悉美国科幻,但苏联科幻作为榜样,同样具备上面的主流议题。另一次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欧美科幻文学已经大量引进。当时中国主要科幻作者几乎都来自科技人员或科普作家,他们把科技界对社会的看法带到文学当中,并确定了中国科幻文学后面的走向。今天主要的科幻作家、评论家和出版人,当年都是小科幻迷。


评论信息:
姓名: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看不清楚? *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京ICP备2021017565号-1

版权所有 © 2013    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国政企网

客服: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 电话:1991015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