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息为体 日新为道
    更新时间:2016-07-26     浏览次数:0

(转自SHKP快讯)

 

 

打开电视机,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听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不由想起了不久前读过的一本青年创新创业的“励志读物”—

 

—《青年科技创新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于是急忙从书柜中取出,一口气

 

重读了一遍。

 

重读之下,我有三点感受。

 

一是对于“创新”有了更明晰的认识。说实在话,上次读《读本》,有点

 

“走马观花”“好读书不求甚解”,未能深刻领会“创新”既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又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记得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问大钧赋》里说过:“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将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以坚持追求作为本体,以每天创新作为途径”。征诸史籍,早在 3 600 年前,商汤的洗澡盆上就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九个大字。虽则其本意是说洗澡的,但也隐含了时人对于创新的追求。诚如《读本》所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此时此际,我们之所以重提“创新”、强调“创新”,出版

 

社之所以隆重推出《读本》,是因为“时代呼唤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二是更加坚定了践行“创新”的信心和决心。此前读《读本》,觉得书中所列举的有关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外国的居多,中国的居少。但是这次重读,感觉却大不一样了。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全世界所有的国家,特别是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创新经验,都是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讲话中说到:16~17 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18 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19 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由机械化转向电气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20 世纪前期,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学革命,继而发生了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变革,引发了以航空、电子技术、核能、航天、计算机、互联网等为里程碑的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近代曾经一度落后,但我们也不必泄气,毋庸妄自菲薄。翻检科学技术史,我国科学家在近现代做出的成绩也绝非乏善可陈。例如《读本》所列举的:1956 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两人共同荣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钱学森青年时代就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39 年与导师冯·卡门共同推导出二维无黏性定长亚声速流动中估算压缩性对物体表面压力系数影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华罗庚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即以其创立的“华氏定律”而蜚声世界;陈景润 33 岁时掀开了数学史上闪亮的一页,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惊了国际数学界;袁隆平独辟蹊径,34 岁就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探索,终于突破了水稻育种技术“三系配套”的瓶颈,实现了“三系法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和世界的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神农”,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从总体上看,我国当前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已经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遵从“人民的需要”,响应“时代的呼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投身于科技创新,自当义无反顾。

 

三是更加明晓了青年是科技创新主力军的问题。不可否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天天都应该创新,人人都应该创新,创新是不分年龄的。不过也毋庸讳言,投身科技创新的最佳年龄段,应当是青年时期。《读本》说得好:“‘中国梦’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也是属于青年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勇担历史责任、勇于开拓创新的青年一代的。”究其原因,在于青年人充满活力,最少保守思想,最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最富有创新精神;由青年进行的科技创新,能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源源不竭地提供动力。从第七章到第十一章,《读本》用 5 章的篇幅,讲解了为什么将科技创新的重任交付青年,以及“青年科技创新与失败”“青

 

年科技创新过程中常见难题及其对策”“青年科技创新的创新度自查方法”等问题。这些篇章,都非常值得有志于投身科技创新的青年一读。说到这里,我不由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的一句话:“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我想,这对于正在和即将投身于科技创新的青年朋友,无疑是极大的爱护、鼓励与支持。

 

我坚信,我国青年定能“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在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做出令世人瞩目的业绩来。

 

(《青年科技创新读本》,吴显奎、松鹰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年 9 月出版)


评论信息:
姓名: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看不清楚? *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京ICP备2021017565号-1

版权所有 © 2013    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国政企网

客服: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 电话:1991015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