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庆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各国人民的需要。在这当中,文学艺术的传播和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方面我们并非有很好的了解,一些带有成见的外国媒体的宣传歪曲了中国形象。
1
对科幻文学的新认识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推动思想与社会前进。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振兴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新的精神需求,实现从文化大国到强国的转化势在必然。因此,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文化形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构建科幻文学和其衍生形态以形成新的文化场域,为中国文化战略的展开和民族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越界”、“出位”之思以中国文化智慧说出了新的理论话语。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中国元典话语让海德格尔等西方哲人动心亦在于此。在当代优秀科幻之中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它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我认为,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本质属性深层反思。中国元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这些根本元素。它是与自然与宇宙共存中形成的。
人类自有文化产生以来,就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它,这是“人”在不同符号场中的生存体现。在表达人类这一需求上,各种文艺形式都做出了伟大贡献。但是,昔日的文学已经不能负载人类的需求,从生命意识和与之连接在一起的革新意识出发,科幻应运而生。
对于中国元素不能简单片面的理解,我们既赞叹刘慈欣《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于中国未来的思考;同时感叹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楚辞》式的风格,用奇幻编织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
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科幻还有很长的路要开拓。但是只要为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克服短板,加大力度提高创作队伍,塑造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形象”,加强理论研究,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警惕浮躁,行稳致远,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科幻将在征程中迎接更为辉煌的未来。
纵观当今人文学科各领域理论都在发生转型期的变化,其中一个核心的趋向是对“人”的更深层次的关心和与时俱进的叩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思考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的到来,越发要求人们超越单一专业的思考。
在研究的视野中发现,人是他自身,又不是他自身,归根结底还是他自身。人类不间断地寻找适应时代要求的符号系统,各种文学、文艺形式交替展现就是探索的轨迹。文学本身就是对人类追求重生的模仿,一个人从他生下来到告别地球不是总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吗?
不以人为中心的“文学”,必然是“大而空,静而止”的东西,人的生命意识本能地突破弊障。作为动态多元的平衡体系,人总能在回归本原中重新发现自身当下存在的意义,这是人类的未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
中国元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元素。人类自有文化产生以来,就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它,文化是人在不同符号场中的生存体现。在中国文化中,符号体系具有丰富的蕴藏,关键在于现代转换。
2
科幻与文化的互补共建将产生更重大的价值。社会发展是科幻兴盛的根本原因。当今中国科幻开启了“黄金时代”得益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中国科幻又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新时代的中国是一个最富未来感的国家,以中国科幻传播中国文化,密切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战略。
科幻文学将人类视作一个整体,在创建和谐世界与人类新文明的进程中,科幻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科幻文学必须在交流互鉴中求得发展。传统文化价值与哲学观念的现代转换,日本科幻界给中国同行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在文学作品、动漫、影视和游戏方面都有出色体现,值得中国科幻借鉴。
中日科幻交流是两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的重要通道,互鉴共赢前景广阔,意义重大,应该在持续性、有效性上深挖潜力,形成全媒介、高水平的新格局,建立多元互动机制,为中日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创造新辉煌。
3
中国科幻的发展与时代脉络联系紧密,可以视为一种结构性的文化征候。科幻文学需要更多的创作者一起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持续不断地冲击市场,进入全球读者的视野,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要融合动漫、影视、游戏等不同媒介,多方位地讲好中国故事。
这些都是科幻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探索怎么把中国的价值观、独特的情感、文化理念放到故事中。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必须思考创作什么样的作品配得上中国的地位和体量。
对各种文化符号的借用、活用、变形。文化的译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科幻回到中国文化的元点,这个元点包括了中国古代典籍神话以及蕴含其中的宇宙观、价值观、伦理观,由此探求中华文明的深层情感符号系统,重塑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形象。
4
现代人的精神缺少了归属感,重新唤回“灵魂”,让历史文化激活“人”。
5
科幻本身在一开始就是以科学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组合,科技是科幻的原动力。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既是人类的创造物,又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新的文化现象也应运而生。在“互联网+”与“智能+”时代,科幻文学与多媒体、AI等方面都有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密切的联系,我们对此还有很多方面没有进行更多更好的研究。
当代中国科幻文学和多种文化形式兼容,与相关的许多体裁结合,研究“大科幻文学”或“泛科幻文化”的发展演化,这理应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中国科幻站在新时代及时应答了全球范围的文学走向文化、单一学科走向科际整合的趋势,并在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全产业链结构。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京ICP备2021017565号-1
版权所有 © 2013 北京正负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中国政企网